"
收藏本站
logo
课程快搜:
采购管理 | 销售营销 | 研发管理 | 中层干部 | TTT培训
   您当前位置:企业培训课程站 >> 管理文库

新形势下的薪酬激励机制分析

时间:2012-11-11;来源:企业管理文库;作者:佚名;上传用户:aqingc

    今年以来,多个地方发生了员工的非理性事件,特别是富士康的“十连跳”把我国的薪酬制度和薪酬激励推到了风口浪尖。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越明显,人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重要,仅靠外在强制来管理劳动显然不行,必须把员工纳入企业整体。通过激励使员工理解和接受企业目标,认同和追求企业目标,使企业目标成为员工的信念,从而转化动机,推动员工为此而努力;通过激励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凝聚力;通过激励协调企业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不一致性,达到与企业共荣辱的强烈意识。

    一、企业管理中人员激励的动因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又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但是,在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还取决于员工在工作中发挥的能力。其次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挖掘员工潜力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激励则是挖掘潜力的重要途径。企业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激励更是管理的核心,而薪酬激励又是企业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是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它相对于内在激励,管理者更容易控制,而且也较容易衡量其使用效果,如果能够真正发挥好企业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可以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

    二、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薪酬就是员工对企业做出贡献后企业所付给的相应回报,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学识、技能、经验等,这实质上是一种公平的交换薪酬制度所涵盖的重要项目,包括薪金水平、薪金结构和加薪准则。薪酬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待遇。有形待遇包括金钱报酬,如基本薪金和奖金等,而无形待遇是指非金钱报酬,如个人的名誉、特权、以及福利和保障、带薪休息时间和休假等。

    薪酬管理和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员工所得到的薪酬既是对其过去工作努力的肯定和补偿,也是他们以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激励其在未来也能努力工作。在员工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所以,薪酬激励不单单是金钱激励,还隐含着成就激励、地位激励等。因此,薪酬激励能够从多角度激发员工强烈的工作欲望,成为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员工期望通过积极表现、努力工作,

    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争取薪酬的晋升,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会体验到由于晋升所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被尊重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客观、公正、合理地报偿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每一个员工,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能保证员工从薪酬中获得经济上、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三、薪酬激励三大“基本原则”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制定公平合理的岗位薪酬标准是整个人事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而重要性原则、稀缺性原则和复杂性原则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新酬标准必须坚持的三大基本原则。

    1、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制定岗位新酬标准时,首先要根据该岗位对本单位的贡献程度大小来确定该岗位的新酬高低,即该岗位对本单位如果非常重要,则其新酬标准相应较高。反之,则不然。

    2、稀缺性原则。稀缺性原则是指在制定岗位新酬标准时,除了首先要考虑该岗位的重要性程度外,其次还必须考虑该岗位任职资格的可替代性,即该岗位所要求的任职资格是否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或稀缺性,亦即从事该岗位工作的人员是否需要具备一般人不可能具备的特殊能力。如果该岗位虽然很重要,但是一般人都能胜任,则不应该给予较高的薪酬标准。

    3、复杂性原则。复杂性原则是指在制定岗位新酬标准时,最后还必须考虑该岗位工作的复杂程度,即从事该岗位工作的程序是否比较复杂、繁琐,或劳动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如果某项工作虽然重要性和稀缺性都不是很突出,但是显得特别复杂,则应该相应的给予较高的岗位薪酬。

    以上三大薪酬激励原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其优先顺序,并根据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权重。但具体如何加以利用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四 建立完善的薪酬激励制度

    根据上述三原则,有效合理地建立完善的薪酬激励制度,才能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薪酬结构设计的目标是要让员工所获得薪酬额与其贡献成正比,企业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使岗位之间的晋升或降级有了量化的考核数据,使员工的精力集中到努力工作、提高工作业绩上来,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局面,这样才能较好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NextPage]

    1.公司内外调查,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公司内部实施调查,了解公司的薪酬体系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调查竞争对手的薪酬,了解同行的薪酬水平和本单位的薪酬体系的不足。内部调查要了解员工对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的结构、薪酬的决定因素、薪酬的调整以及发放方式的看法、意见,了解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的评价以及期望,以民主的方式为提高员工满意度找到途径。

    公司外部调查是保持薪酬制度外部公平的有效手段。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市场薪酬平均水平及动态,尤其是通过对比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来检查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确定工资在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一般说来,企业薪酬水平要达到市场平均水平或处于市场平均水平线以上才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员工满意度,甚至在人才竞争方面胜过对手。

    此外,还应向雇员了解以前的雇主向他们提供什么待遇,调查离职的雇员是什么吸引他们选择新的工作,了解他们的离职与其期望之间的关系。在提供基本工资、奖励工资和独特的非货币化福利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薪酬上,集思广益,使公司成为最佳操作法的领导者。

    2. 通过岗位评价,保证薪酬内部公平。研究发现,企业内员工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然而员工个人能力及其工作职务、工作态度的区别必然带来个人薪酬的差别。如何使这种“差别”既能鼓励先进又能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而且又体现公平,这对薪酬管理来说越来越重要。在现实的薪酬管理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如果岗位间的薪酬不合理,不能较好地反映企业内部岗位间的相对价值,就会造成不公平感。企业薪酬设计应遵循“公平与公正”原则,特别是对内公平。不同部门之间或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责任和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薪酬差别必须合理。

    企业内部薪酬的不合理,会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以及相同部门个人之间权力与责任不对称,使部分员工在比较中,有失公平感,造成心理的失衡。要加强企业薪酬的对内公平,就必须合理地确定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就是要做好企业内部的岗位评价(Job evaluation),针对岗位本身,从岗位的复杂性、责任大小、控制范围、所需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来对岗位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薪酬对内不公平的关键所在。薪酬公平可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薪酬体系实现,即不同类别的员工采用不同的薪酬体系。其中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对员工们进行绩效考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目的就是为了对员工的实际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估,并将考核业绩与收入挂钩,这样才能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员工对薪酬的公平感与满意感。

    3.寻找可替代加薪的其他激励方式。当员工的需要层次发展到一定程度,员工就不会为了一点点的加薪而努力工作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时刻注意员工这一变化。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立刻寻找可替代加薪的其他有效激励方式。这部分需求层次较高的员工可能更加看重的是赋权、升职或者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薪酬对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帮助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物质的需求毕竟是低层次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则需要其他物质激励手段和精神激励方法。

    4.薪酬制度要与时俱进。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走上激励机制“固化”的可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实施动态激励管理,对薪酬制度进行动态调整。薪酬制度的调整包括个别员工薪酬的调整、薪酬总体水平的调整、薪酬结构及构成要素的调整以及整个薪酬管理体系的变革等。要使薪酬制度长期发挥激励功能,必须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管理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调整和改革,以始终保持薪酬制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这样,才能使企业薪酬制度在动态的变化中持久地发挥激励功能。

    随着员工的年龄结构、思想、文化素质、观念和心态等的变化,新技术、现代管理科学的运用,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等,薪酬制度必须进行动态调整,否则就难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对员工产生长久有效的激励,这就要求企业薪酬管理人员必须紧紧围绕激励功能的发挥与否,动态地了解掌握本企业岗位分布与设定、人员构成、员工素质、心理状态、人力资源开发、招聘、考核、等现状了解国内外薪酬管理科学发展动态,并不断吸收、消化,不断调整与完善薪酬制度,才能使薪酬制度始终富有激励的活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

免责声明: 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所登载此文是由开放网络用户自由发布分享,本站不参与审核、编辑或修改,仅为提供给感兴趣读者学习研究使用,不代表本站同意该文章的立场观点,且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连带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核实后会给予处理。
相关课程
用户中心 | 法律声明 | 网站导航 | Copyright (c) 2006-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hr580.com 企业培训课程站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备案序号:粤ICP备08118827号